接触了太多幼儿园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家长,喜欢让孩子活在标准答案里。
做手工,要参考网上的“标准图片”;学本领,要参考儿童的“平均标准”;回答问题,更要说出大人心中的“标准答案”。
可是,孩子的世界里,哪儿有标准答案呀。
今天想分享一篇《不要让你的孩子生活在标准答案中》,推荐每位家长、老师都静下心来读一读。
-01-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很爱看欧美电影,每次看这些片子时都会觉得西方人的审美非常多元化,那些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可以是像费雯丽那样的经典美人,也可以像瑞尼兹维戈这样实在像路人一样的邻家大妞,可以像英格丽褒曼这样的优雅,也可以像希拉里斯旺克这样雌雄难辨,可以像安妮海瑟薇这样的青春靓丽,也可以像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让你完全可以忽略她的年龄......
而同一时期,似乎觉得看到的国内影片里的女主角一律都是未婚、漂亮,那时候觉得好像女人过了30就会很老很难看一样。可以说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个女主角的“标准答案”。
我们是被“标准答案”培育长大的一群人,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上加拿大老师的课,上课前我准备好纸和笔,恨不得一字不漏地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学费太贵,就怕漏掉一个字就损失了很多钱,哈哈)。
老外上课很喜欢提问,然后我们就讨论,讨论完大家发表看法,然后老师听完就开始进行下面的内容,当时我就一直悬着一颗心,因为老师还没公布正确答案,等啊等,都快下课了还没有正确答案,我就急了,心想付那么多钱你得告诉我答案啊,可是当我问老师“你刚才问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呢?”老师看着我说:“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一听都快晕了,敢情我花了那么多钱来上课连对和错都没搞清?这种纠结一直到上完一个模块的课程才算完,我总算明白人生没有正确答案,有的只是你的体验,在每个人独特的体验中获得自己的人生原则。
而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之所以丰盛,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体验,那是如此的宝贵。
-02-
可是原谅我,我一直生活在比较匮乏的状态中,这也是整体中国人的集体生存背景,所以我们要竞争,因为我们看不到这种独特性,我们认为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要生存得好就必须“赢”。
就像我们认为年轻美貌比较值钱,可是看到吕燕(中国模特,有人觉得她非常丑),你至少觉得你的“认为”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牢靠,你所不欣赏的对别人来说恰恰是有价值的。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开颅半麻的人看几百张照片,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每个人大脑的“敏感点”都不同,这再一次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
既然我们彼此这么不同,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呢,我们甚至都没有资格去“衡量”。
●我们习惯性地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在读的学生,
●我们习惯性地用收入和社会地位衡量一个成年人,
●我们习惯性地用三围去衡量一个女性是否有魅力······
可是最后你发现那个三好生内心恐惧,自私,封闭,那个成功人士得了抑郁症,那个魅力女性和你说其实她非常没有自信......,我们现在甚至偏执到用一台仪器、一组数据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程度!
我的女儿是在家读书,周围很多朋友跟我反应我女儿想去学校,觉得在家很孤独。于是我问我女儿你觉得在家读书孤独吗?我女儿说:“我觉得我孤独的感觉大概有三分吧”(我是一个教练,我女儿经常和我一起去客户那看我工作,所以她也会用刻度尺进行程度性核准,分数从1-10,评估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感觉)。
所以是很多人自己认为“孤独”,然后把这种感觉投射到我女儿身上,这就是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在生活,并且想让别人也和我们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就要给予评判、纠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在窒息。
我之前看到我们家附近的电线杆上贴了很多寻人启示,寻找一个15岁离家出走的少年,才15岁啊,在什么情况下他要离家出走?
再看看那些游荡在网络里的孩子们,还有那些绝望到放弃生命的孩子,我们难道还要麻木地活着?还要用我们的标准答案去培养我们的孩子?
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我们的孩子出口就是标准答案,从课业到对社会、对人的认知,缺乏想象力、没有创造力。
我们需要问自己:
-
我是否经常独立思考?
-
我是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
-
我是否敢于和他人不同?
-
我是否敢于独自一人或者成为少数派,无论我的思想还是我的生活方式?
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如果你找不到不同的地方,那么请你现在开始找到你自己,然后对你的孩子说:“你可以和别人不同”。
最后的话
考试也许有标准答案,但生活没有。
这么说也许有些任性,但我由衷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与众不同。
如果今天的文章触动了你,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家长受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