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在家里,放在包里,自幼没有读书习惯的孩子是不会自己去阅读的。有时,即便是看上去在看书,他和书里的文字没有共鸣,没有进行深加工,所以也就一目十行,不留痕迹。
互动式分享阅读有几个要素:
第一,能朗读的孩子一定要出声朗读。
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声带运动会刺激大脑皮层的听觉区和运动区,视觉区也会同步工作,这样就加强了记忆效果。
并且,当出声朗读时,孩子们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体现在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极缓转变,语气的婉转曲折中,自然而然就走进了作品的语境中,“因声入境”。
当然,如果是婴儿,要注意,大人要柔和的声音读书给他听。我看到很多家庭,几个大人围着婴儿大声喊他逗他,我真为孩子的耳朵难受。
为婴儿读书的价值是:从他能感知世界开始,他就能听到语音流,感受母语的韵律,看到大人读书的样子,以后读书就是他要模仿的行为。
第二,在朗读时,要大量运用表情。
如果可能,改变自己的声调扮演书中的人物。比如,读到“老虎来了”“妖怪来了”,可以发出“呜”的声音,制造紧张的气氛。还应该根据故事情节调整语速。在读到悬疑处时,慢下来,压低声音,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
第三,以启发式问题推动阅读进程。
例如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小兔子与大兔子各说一句之后,可以停下来问孩子:“猜猜小兔子还有什么好办法?”或者“如果你去小兔子,你会怎么办?”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为孩子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
第四,鼓励孩子尽情地表达读书感受。
读到“高兴”,就站起来跳几下;读到“害怕”,就团缩起来做颤抖状;读到“友好”,就相互拥抱……
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第一次去闵行区华星小学带二年级学生读《我很快乐》时,我们看到在一旁的班主任刘老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问她何故,她说:“我太惊讶了!那个小女孩,平时在课堂上根本不敢发言,说话像蚊子一样轻微,怎么今天声音这么大?”
可见,这样快乐的读书方式,多么受小朋友喜欢!
第五,相互分享读书感受。
无论是读书过程中间,或者读完之后,一定要和孩子聊聊刚才读的内容,听听他们的感受。可以这样问:“你们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你们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你们小时候这样玩过吗?” “你们是怎么玩的?”等等。
比如,在读完《我不会害怕》一书中,可以跟孩子讨论,“你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呢,说来听听吧?” “害怕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害怕的事情,让孩子的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时候。
切记不要把讨论变成随堂测验,也切不可盘问孩子对故事的解释。“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某个词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一下作者的用意。”这类问题是不可取的。
尽量不要问“为什么”,“为什么”在口吻上是隔阂的,表示“我不理解你”,“你的想法是很奇怪的”。
最好的做法是认真地倾听,表现出对孩子发言的兴趣,“哦,你说的很好还有吗?说来听听!。”
一旦发现孩子的言辞内容不恰当需要纠正时,请用平等的口吻与他讨论。比如:“我不这么看,假如是我,我就这么想……” “我以前也遇到过,我是这么做的……” “我担心像你那么做会……,那样我会觉得对很对不起人家。”
读书的分享,不仅是“大”和“小”的分享,更重要的是小朋友之间的分享。
如果可能,家长们可以“抱团取暖”,一个人带五六名小朋友读书,而且,最好自己的孩子不要在自己带的这个小组内。很多家长一开始难以接受这一条建议。
首先,孩子们相互分享读书感悟,比一对一的亲子分享更好。
同龄人有共同的认知水平,大人们觉得很幼稚的问题,孩子们却觉得很值得思考。他们不愿意跟父母说的话,却愿意和小朋友们说。
其次,若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这个组,很多家长就会变得不淡定,看到自己的孩子说得没有别的孩子好,就会着急,一着急肯定就会给孩子压力。
记住,分享比阅读更重要。分享让书中的内容和孩子的内心联系起来,就能促动他的感情世界。
第六,为孩子朗读时要控制语速。
读书不能太快,慢慢念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画,还可以让孩子有时间在头脑中勾勒出句子的意象。
孩子在看图画时往往会比大人看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在给孩子朗读时,给孩子留下足够多的时间来观察图画,也可以鼓励孩子讲出看到的图画中的内容。
第七,避免朗读太长的描述性句子。
家长和志愿者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缩减或删除。这需要读之前早准备,对于一些长句,可以用铅笔做好记号,朗读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水平省略。
也可以在空白处标注你希望增强的内容。
适当修改原文中的部分表达。对作品中某个时代的特定用法,需要将其变化为现代词。例如在丰子恺的作品中:“灶间”可以改为“厨房”,以便孩子更好理解。
第八,补充其他形式的活动。
比如,在读完丰子恺《爸爸的扇子》一文后,可以找一面空白扇面让孩子学着文中的人物在扇子上作画。再如,朗读的书中提到某种植物,可以准备好这个植物或植物的照片。
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复述故事、写作、表演、绘画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阅读感受,关键是用孩子自己愿意的方式。
比如,欣赏了丰子恺的儿童画《姐弟三人》之后,孩子们有兴趣玩一次结婚游戏,就允许他们玩过家家。
不要以为这是幼儿的事情,对大孩子的身心健康、性别角色教育也很有意义。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让孩儿童在想象中提前体会成人世界,从而获得成就感。
第九,一本好书任何年龄都适合
有家长跟我说:“你带来的书太简单了,我们孩子都上三年级了,我们家的图画书都送人了。”我遇到这样的家长,就打开《父与子》,翻到《挑战失败》、《爱犬难舍》,请他给我讲讲,很多人都败下阵来。
不要以为有图画的书就是低幼的书,有一本书《躲猫猫大王》,直到小学五年级,很多孩子都看不出故事里的人物小勇是个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
那是不是只能等到长大了才能读这本书呢?不是的。
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叫旗旗,在我的推荐之下,从旗旗两岁起妈妈就每天给他读一遍《躲猫猫大王》。
旗旗两岁五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带她逛街。妈妈想看看他找不到妈妈了怎么办,就躲到了一棵大树后面,旗旗一回头不见妈妈了,愣了一会,突然大声说:“躲猫猫大王!”他一点没有害怕,跑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妈妈。
回家之后还兴奋不已,对着外婆大叫:“我跟妈妈躲猫猫大王!”他看不到妈妈之后,立即联想到“躲猫猫”,这不就是阅读的价值吗?
可以说,不同年龄的孩子,读到的是不同的内容,不一定要一次读懂,读懂了不等于就没有重读的价值了。
过几年再读的时候,可以同时回忆孩子小时候读这本书的故事,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分享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