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玩色是美术活动的其中一种形式,小班幼儿涂鸦能力还比较薄弱,多以玩色为主。在小班幼儿的玩色活动中,对于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会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同时,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化教学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活动质效。而多媒体也逐步的走进课堂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得力伙伴。
【关键词】小班 玩色活动 实践 思考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对于美的喜好、感受、理解、表现都不同于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支持幼儿对美的表达,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推动幼儿对美的创作。
一、 玩色活动生活化
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一书中提到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幼儿的学习与生活,首先,教师要在环境创设中要多形式、多种类的丰富室内环境的情与趣,如:置放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介绍和欣赏,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又如:提供民族特色的物品—泥娃娃、老布等,让幼儿浸润于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文潜移默化的帮助幼儿提升审美情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将幼儿“推”进大自然,让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中自主的发现与探索,从而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如:发现春天的变化。教师在对幼儿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闪光点,将其放大至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表达与表现。
(一)教师善于发现的眼光
《玩小球》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的户外运动,在户外运动中不乏有许多的球类:篮球、足球、网球、橡胶球、海绵球等,幼儿对球也有着许多的喜爱,如:滚着玩、转着玩、抛起来等,幼儿乐此不疲的玩着。为了增加幼儿游戏的趣味性,教师给幼儿吹了几个粉色气球,阳光下孩子们欢快的欢呼着:这个是粉红色的,太阳下他会变颜色的,是金色的,是太阳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蓝蓝的,好好看像小花......一场运动因为几个气球加入了多了缤纷的色彩。但其实这个气球一直都是粉红色,是兴趣让幼儿联想除了不一样的颜色,也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下让幼儿通过颜色联想到了不一样的物体。兴趣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基础,这场球类运动加上色彩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定是五彩缤纷的绚丽世界。教师灵机一动《玩小球》诞生了。
(二)生活材料的巧妙运用
1、工具的选择
小班的幼儿很喜欢玩色,介于小班的幼儿涂鸦能力较弱,同时缺乏经验经,想法也不够开放,手部小肌肉的发展也有待提高,在工具选择需要再三思考,《指南》中也有提出需要教师尽可能多的运用到生活中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球就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东西。运用球类作画怎么做?教师从球的形状大小、作用、质感等角度进行思考。形状大的皮球、篮球明显不适宜成为桌面作画的工具,同时也不利于幼儿抓握。在工具的选择上,教师选择了柔软的绒毛球,其可塑性较强、刺刺的按摩球,其触感比较特别、弹性较好的气球,深受幼儿喜爱,也是幼儿常玩的球类之一。不同感受的刺激下能激发幼儿不一样的想法。选择不同材料和不同质感的球它的软硬度不同与颜料相融合会在画面上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大大增加幼儿在玩色过程中不同的感官刺激,也能激发出幼儿不一样的创意想法。
2、画布的选择
在画布的选择上教师也做出了一番斟酌,选择怎么样的画布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发现,铅画纸上玩色虽然能完整的保留住图案,但是缺少了惊喜,比较的平实。但是将铅画纸换成画布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对颜料稀薄的掌控,不同质感的球相加颜料在画布上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给人以惊艳的感觉,如:按摩球在画布上滚一滚就像是漫天的繁星。此外,由于画布的特殊彩纸,颜料与颜料在画布上的碰撞会产生变色与晕染的效果,能让幼儿感受到惊喜和惊叹,也是幼儿体验叠加变色的过程。
对于小班幼儿,教师要选择低结构贴近生活的材料,更有益于幼儿操作,也是对生活中不同物体的探索与发现。而教师对于活动更要多角度的思考,让幼儿通过材料学习和拓展的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思维和想象。
二、玩色活动情境化
(一)情境中的游戏 激发幼儿兴趣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正所谓“寓教于乐”,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而创设良好的情境能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游戏的感受。在《玩小球》的活动中,始终以“玩”贯穿整个活动。虚拟的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到了真实的游戏场景,从而身心放松的投入到了游戏中,真正的做到在“玩中学”。
教学片断1:
教师为幼儿提供三种小球:绒毛球、按摩球、气球让幼儿自主选择并与幼儿共同游戏、互动。
师:你玩的是什么球?
幼:毛毛球。
师:你跟他在做什么游戏?
幼:我就这样捏一捏,它就扁了。
师:小手捏一捏,圆圆的小球变形啦,变得扁扁的。
幼:老师你看我,我厉害吗?
师:你的小球在哪里?
幼:你看,被我压在下面了(身体下面)我还能转。
师:滚一滚小球,小球动起来,你可真厉害。
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充分的体验玩小球,通过认识不同的小球;感受小球不一样的触摸感;和小球一起做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说说你和小球做了什么游戏,怎么玩的。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梳理和总结经验。幼儿既在用戏中感受到了不球的不同质感,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捏着玩、滚着玩等动作。情境化的游戏调动着幼儿的兴趣,当幼儿始终置身于情境之中,教师希望幼儿能从玩球过渡到作画的时候只需要加入过渡语,如:看看谁来了?颜料也想和小球做游戏,我们一起带着颜料和小球到画布上去玩一玩吧。幼儿能很自然而然的将玩球的动作延续到画布上。并且始保持着游戏时的愉快情绪。情境化的游戏教学让教的痕迹减少了,让玩的趣味增加了,更容易激发幼儿学与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