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研究 > 教学案例 > 正文
案例:老师,我想关门了
发布日期:2018-11-30    作者:古华幼儿园   点击率:
 

十一月案例:老师,我想关门了

中二班 何萍

背景:

中班游戏开展一段时间,新的主题也在出现,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对于规则的意识、认识都在不断加深,特别对于游戏中的规则,常常会在游戏中引发讨论,其实对老师的角色游戏认知感也在不断刷新并提出挑战。   

实录:

教室里,公共汽车司机正在卖力地报站:“下一站,古华山庄到了,下车的乘客要准备一下了。”汽车到站,乘客们都下车了,车上空无一人,尽管司机还在吆喝着,2路汽车要开了,可以去百联,南桥汽车站……但是还是没有乘客上车。司机无聊地把玩着方向盘,一会儿摸摸自己的银行卡,看见老师,连忙说:“老师,一个乘客也没有,我想关门了,我想去玩了。”老师看看他:“那么,如果等会儿有人要乘车去百联怎么办呢?”“那我再找个人来当司机好不好?”“嗯,你自己想办法吧。”小司机脑子很活络,很快找了个人来,新司机就这样上岗了。

在游戏分享环节,就“我不想干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孩子们,他们开始叽叽喳喳地发表起自己的意见来,寒寒认为小司机不可以离开的,离开了别人来乘车怎么办?没有公交车,走长长的路累死了。刚才担任小司机的子轩说:“可以叫个人来代替一下。”这是他刚才的游戏经验。可儿说:“那要是请不到人怎么办呀?”佑佑说:“骑小蓝车呗。”我问:“哦,你们都觉得公交车司机可以休息,那么公交车司机都休息的话,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知道公交车停开了?”宇凡说:“写个牌子挂在车门上,大家都知道了。”“嗯,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关门休息?”大家讨论了一下,觉得小吃店、理发店、动物园、小舞台都能关门休息,唯独医院不行,因为医院要抢救病人的,如果关门病人会死的。于是讨论出了新的规则:1、关门休息必须挂牌让人知道。2、医院是不能关门的。

分析与调整:

1、这个小故事发生之前几天,正好在《上海托幼》上看到游戏专家徐则民老师的文章《游戏中的“坚守岗位”》,她从一次游戏中“小医生”尽管对“小医生”的角色感到无趣,但依然坚守岗位的“事件”中,感受到“游戏是满足儿童意愿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孩子真正的“自发”“自主”和“自由”鲜少看见,因为教师布下的各种“无形羁绊”正约束着儿童游戏的开展。”

是的,我也始终认为,角色游戏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交往、建立规则,不“擅自离岗”也一直是建立规则意识、增强角色意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看了文章,我突然觉得真的“把游戏还给儿童”,以孩子“自发、自主、自由”为首要的游戏,确实离我们的孩子还很远。

2、那么,是否就抛弃之前的一切,“自发、自主、自由”之后,孩子除了高兴地想干啥就干啥,规则到底还要不要呢?答案是肯定呢。那么怎么做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显然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去思考。我们的讨论很有效,是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之中达到了共识:不错,孩子关门之后可以继续玩,不是不负责任的关门大吉,而是在规则意识的支配下关门行为。而且,还延续到了哪里可以关门?关门后怎么让别人知道?这位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又打下了一个伏笔。

3、支持孩子,老师的行为是帮他们做了“暂停营业”的牌子,随时可以来领,这是对他们游戏行为的支持。后续还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表征“关门休息”。

20181123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