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研究 > 教学案例 > 正文
案例:信息技术辅助幼儿认识不常见的事物
发布日期:2019-10-31    作者:古华幼儿园   点击率:
 

信息技术辅助幼儿认识不常见的事物

古华幼儿园 沈小红

背景: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些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小年龄的幼儿根本不知道这是种怎样的事物,那么就会影响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有时教师试图解释说明,但是空凭嘴巴说,往往教师讲不清楚,幼儿也听不明白。如果利用图片、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展示出来,给孩子们以具体的形象,有助于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

实录:

在中班主题《在秋天里》里有一个儿歌《昆虫运动会》内容是这样的:蜻蜓开飞机,蟋蟀来摔跤,蜜蜂练长枪,螳螂舞大刀,蚂蚁练举重,蚱蜢学跳高,昆虫运动会,大伙劲头高。虽然只是短短几句,但是活动前我就在想:中班幼儿很可能不认识这些昆虫,更别说它们的本领了,如果不借助信息化,这次活动很可能像走马观花一样就这样过了,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也不会对这些昆虫有很深的印象。于是我搜索了这些昆虫的图片,在每只昆虫图片旁边放上它对应的运动项目的图片,如把蜻蜓和飞机的图片放在一起,螳螂和大刀的图片放在一起,蚱蜢和跳高的图片放在一起等等,让幼儿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孩子们果然找到了共同点;将昆虫和运动项目连在一起记住了。

也是在主题《在秋天里》有一个故事《稻子和麦子》,故事的核心是让孩子发现稻子和麦子的不同特征:比如稻子长在水田里,麦子长在旱地里;糯米糕、寿司、锅巴等都是稻子做的食物,面包、啤酒、面条等都是麦子做的食物,现在的孩子就算乡下有田地,也很难接触到稻子和麦子,这些知识点都是孩子平时眼睛看不到、接触不到的知识,怎么能分辨它们的不同呢,而老师又不可能带领孩子去田里看稻子和麦子,那么这个活动就必须要用到信息技术了。因此,在讲故事前,我让孩子们分别看了稻子和麦子的图片、并看了视频农民收割稻子及稻子去皮后变成米粒的情景,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是稻子做的,而好吃的汤圆烧饼等面制品是用麦子做的,特别是孩子们在观看麦子制作啤酒的视频后,纷纷发出惊叹:原来爸爸喜欢喝的啤酒竟然是用这么普通的麦子制作出来,太惊奇了!有了这样的前期经验,我在课堂上讲述《稻子和麦子》的故事时,孩子们马上就能理解故事内容了。

反思与调整:

3-6岁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局限性,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眼睛看到东西,以协助学习和思考,他们以视觉观察,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学习,这是3-6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那么当条件限制,无法直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直观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时,信息技术就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了。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能把以往教学中无法表现出来的抽象事物和现象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剖析,还能有力地支持和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闻其声、见其形、人其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发现规律、理解关系,使其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幼儿易懂易记,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理解。

在以上两个语言活动案例中,当故事中出现幼儿不常见的事物时,且这个事物的特征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有价值的,那么教师就有必要让幼儿先认识这种事物及其特征,才能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但是,让教师凭空解释这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及习性,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往往教师讲不清楚,幼儿听不明白,这是就要借助巨象的信息技术了,如:图片、视频、pptflash等。

信息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信息化技术使得教师要讲述的事物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