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吞咽、咀嚼能力与生俱来,时候到了孩子自然就会吃东西,不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其实,这样的观念和做法不对。比如经常有妈妈反应自家宝宝有吐食、含食、干呕、拒绝有硬度的食物、爱喝汤不爱吃饭等现象,排除疾病和饮食习惯因素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宝宝的咀嚼能力欠佳。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存在“咀嚼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该如何给予宝宝咀嚼能力的发展以适当的支持?通过今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了解。
1宝宝咀嚼能力欠佳有哪些表现?
除了喝奶以外什么都不吃
如果宝宝1岁多了,还是除了母乳和牛奶什么都不吃,偶尔会吃一点糊状的食物。这时候不要单纯以为宝宝只是厌食挑食,很有可能是咀嚼能力弱的表现。
吃饭时经常出现干呕、咽不下去的症状
有时在吃饭时宝宝会出现干呕的症状,但是当吃一些较软、较小的食物却不会干呕。有些家长会觉得可能是饭菜不符合宝宝胃口,其实这也很可能是咀嚼能力不足导致的反应。
吃到硬点的食物就自动吐出来
有些宝宝凡是吃带茎的菜或者瘦肉,就会直接吐出来,完全不尝试咀嚼。如果宝宝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TA已经适应了自己的“咀嚼能力不足”,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2咀嚼能力弱会有什么影响?
易营养不良
如果家长没有给予宝宝咀嚼能力的发展以及时的支持,并忽略了在各个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辅食,等宝宝1岁之后,就可能会发现TA会因为没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而无法咀嚼较粗或较硬的食物,可能造成营养不均衡、挑食、吞咽困难等问题。
影响牙齿健康
幼儿咀嚼食物的过程也是对牙齿的一种锻炼,这个过程能使牙齿自洁,可减少牙周病、蛀牙、牙菌斑等牙齿疾病的发生率。另外,咀嚼功能低下,牙龈和牙齿没有得到适当的挤压和锻炼,还可能会使宝宝出现牙齿软弱、不牢固或者排列拥挤等情况,影响宝宝的“颜值”。
影响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咀嚼能力不强,宝宝的口腔肌肉功能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面部、口腔肌肉的发育,舌头、嘴唇等口腔器官的灵活性也会受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怎样更好地支持宝宝咀嚼能力的发展?
按时添加辅食
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是6个月左右,咀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是6-12个月,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抓住关键时间,按时给宝宝添加辅食,对孩子咀嚼能力的发展给予重视。在初添加辅食时,除了要选择细腻的泥状食物外,还要选择一把合适的小勺子,这样能减少宝宝对辅食的排斥,方便妈妈喂食,也利于宝宝对辅食的适应。
根据适应情况调整食物性状
有的家长担心宝宝吃沫状或块状的食物容易噎着,所以一直给宝宝吃糊状的食物,这对咀嚼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食物的添加应该根据宝宝所处的不同月龄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宝宝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发展,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4-6月龄
第一个阶段:吞咽辅食特点:糊状、泥状
可选辅食:米糊、蛋黄泥、果泥、蔬菜泥、鱼泥
TIPS:
1.当宝宝有上下咬的动作时,就表示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备,爸妈要开始重视起来。
2.学会吞咽是日后摄取固体食物的重要前提。6个月是宝宝学习咀嚼和吞咽的起步阶段,该阶段比较适合添加稀泥/糊状的食物。
3.加辅食要用小勺给宝宝喂食物。刚开始家长会发现,宝宝或多或少会将食物顶出或吐出。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之前的宝宝习惯了吸吮,尚未形成与吞咽动作有关的条件反射,家长要耐心多喂几次。
4.每次吃完辅食,注意清洁口腔。
6-12月龄
第二个阶段:蠕嚼、细嚼
辅食特点:较细的固体
可选辅食:碎肉、碎菜末、碎水果粒、面包片、手指饼、小鱼干
TIPS:
1.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长牙,从这一时期开始,妈妈就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了,以促进牙齿的萌发。
2.这时的食物应由稀到稠、颗粒由细到粗,从在泥糊状食物里添加少量的小块固体食物开始,随着宝宝的适应,再慢慢添加固体食物的量。
3.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主动进食的欲望增强,喜欢自己抓食物吃,这时不妨为宝宝准备一个防水围兜以及一支适合抓握的小汤匙,让宝宝自己舀食物来吃,这样还能训练TA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4.还可以准备一些磨牙饼干、咬咬乐,让宝宝自行抓握、塞进口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宝宝萌牙期不适感。
5.宝宝长牙后,需要每天早晚刷牙。